發(fā)布日期:2018-06-12
角膜是眼球壁最外層的前1/6,形似凹透鏡,具有光線折射作用,是屈光間質(zhì)的重要組成,在視覺成像中具有重要作用。
據(jù)世界衛(wèi)生組織2001年統(tǒng)計,全世界有1000萬人需要通過角膜手術來防止沙眼造成的失明,另有近500萬人因角膜瘢痕而完全失明。盡管有大量的角膜捐獻者,但相對于龐大的需求人群來說,角膜供體仍然處于嚴重供不應求的狀態(tài)。
研發(fā)一種人工角膜彌補供體的不足一直是科學家追求的目標。而近日,英國科學家利用近幾年火熱的3D打印技術成功研制出世界首例3D打印人工角膜,為角膜患者帶來曙光。
人工角膜主要分為醫(yī)用高分子材料類和生物工程類兩種。前者比較低端,一般用于常規(guī)角膜移植容易失敗的少數(shù)疾病,國外已經(jīng)有多種相對成熟的產(chǎn)品;后者則較為高端,也是本文的主角,這是一種利用生物工程技術生產(chǎn)的模擬人體角膜組織的材料,用于角膜移植手術,以期解決目前角膜移植供體相對缺乏的困境。此種人工角膜的研發(fā)已經(jīng)有數(shù)十年的歷史,目前科學家大多只是研發(fā)出角膜基質(zhì)的支架結構,缺乏活性上皮和內(nèi)皮細胞,需要移植后受體患者自身角膜上皮爬覆。
此次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組織工程師Che Connon教授將角膜干細胞與海藻酸鹽和膠原蛋白混合在一起,成功創(chuàng)造出一種完美的“生物墨水”,這種生物墨水既能讓干細胞存活,又是一種既堅硬又柔軟的材料,堅硬到能夠保持形狀,柔軟到能夠從3D打印機的噴嘴中擠出。Che Connon教授表示,為了尋找這種完美的“生物墨水”,他們做了大量的測試試驗,此前已經(jīng)用類似的水凝膠讓細胞在室溫下存活了數(shù)周,現(xiàn)在使用含有角膜干細胞的生物墨水后,就可以允許用戶直接打印細胞,而不必擔心細胞的單獨生長,整個打印過程不到十分鐘。此外,他們可以通過掃描病人的眼睛獲得數(shù)據(jù),快速打印出大小和形狀合適的眼角膜,以符合患者的獨特要求。研究者將此款3D打印人工角膜命名為“Cornea”。
以下為打印步驟
支撐結構生成過程:A研究人體角膜的大小和自然曲率;B 通過FEM算法制作出原始角膜模型;C將角膜模型轉(zhuǎn)換為實體,生成支撐結構,然后用平面圓密封;D線框視圖;E去除中空后的視圖;F最終的3D打印支撐結構。
使用做好的支撐結構來進行進一步的3D打印工序:A準備打印程序,并預覽打印的同心方向性;B支撐結構表面涂上FRESH以促進3D打?。籆 3D打印正在進行中,用臺盼藍染色3%海藻酸鹽生物墨水以增加可見度;D 打印好后,孵育之前的人工角膜;E 孵育8分鐘后吸除表面的FRESH,然后將角膜結構從支架中小心地抽離出來。
目前該3D打印人工角膜仍然需要使用器官捐贈者提供的角膜(角膜干細胞)做為材料,但讓人欣慰的是它能夠讓一塊健康角膜制做成50塊人工角膜,這讓器官輪候時間大幅加速50倍。紐卡斯爾大學在官方新聞稿中稱,這意味著這項全新的技術在未來可以確保無限量的角膜供應。
盡管令人震驚和興奮,但Che Connon教授表示,目前該人工角膜并不能直接用于移植,他們還需要更多的測試來確定其安全性和臨床適應性,距離真正臨床實用的那一天仍然還有一段距離要走。
參考文獻:Abigail Isaacson, Stephen Swioklo, Che J. Connon.3D bioprinting of a corneal stroma equivalent. [J]Experimental Eye Research 173 (2018) 188–193
來源:國際眼科時訊